【说明】《桂花雨》教案【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桂花雨》 篇一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教师: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
(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①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2.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l)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2)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3)指导感情朗读。
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由于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学生会很感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交流中自己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说一说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在阅读学习中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桂花雨》 篇二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结合上下文或词典理解词语意思。
2、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响亮。
3、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词,并理解词语意思。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课文
1、同学们,你们见过雨吗?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走进中国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一场奇妙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2、生读课题。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桂花雨是什么样的?
3、作者笔下的桂花雨是否和同学们想像的一样,赶紧打开课本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
感知内容
1、默读全文,要求:
(1)读准生字词的音,读好课文中的长句。
(2)根据上下文,试着理解词语意思。
(3)读通课文,并能大致地讲讲课文写了什么事。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
左右 新鲜 感谢 尤其 吩咐 帮忙
仔细 姿态 沉浸 即时 拣去 糕饼
① 指名读,正音。
②哪些词语你已经理解了?
③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④齐读。
3、质疑问难
(师介绍琦君,原名潘希真。1918日年生,浙江永嘉人,现当代女作家。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著名词学大家夏承焘先生。1949年到了中国台湾,曾在中国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后来定居美国。出版的散文集、小说集和儿童文学作品有30余种。)
4、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记述了童年时候与母亲一起摇桂花的事情)
四、指导书写
同学们,在今天所学的词语中,有没有什么地方要特别提醒一下你的伙伴的?
指名交流。
五、课堂作业
1、钢笔描红
2、硬笔习字册。
六、课外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想象课文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对课后练习4中重点句的阅读感受。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课文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对课后练习4中重点句的阅读感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词语复习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感悟
(一)精读感悟:体会“我”“摇桂花”时的心情
1、引导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再画出有关描写摇花乐的句子。
2、体会“摇花乐”。
(1)体会想摇花的急切。
请同学分别扮演“我”和母亲,注意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情感。
(2)体会“摇桂花”的快乐。
①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人物的内心感受。
②根据“铺”、“抱”、“摇”等动词,表演摇桂花的动作,体会“摇花乐”。
③抓住“喊”字,指导朗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学生可能有过淋雨的经历,雨丝飘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与课文中“桂花雨”的飘落有相似之处。可让学生由雨及花,想象桂花飘落在身上的情景和感受。
朗读要求:语速较快,读出兴奋和快乐。
3、表情朗读,全班同学品评,教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精读感悟:体会母亲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1、为什么“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
2、为什么母亲常常说“外 ……此处隐藏15230个字……2句)
出示句子:②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
(6) 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说吗?(美呀!实在是美!)那么,你能说出美在马上地方吗?
(7) a.桂花像夏天的雨一串串地直落下来,顷刻间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花地毯。
b.桂花像雪花一样从树上飘飘悠悠落下来。
此时,如果桂花落在你的头上、颈上、身上。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桂花落在我的脖子上,痒痒的,酥酥的。桂花落满一身,我就像天宫里的花仙子了,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了,这使不禁想起月宫里的桂花。
(8)作者觉得怎么样?
a.出示句子:我就→www.←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b.母亲呢?乐着干什么?
c.父亲呢?出示诗句,读,理解。
(9) 齐读第三节。
3.学习课文第4小节。
(1)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2)小结:桂花丰收了,大家都忙碌开了,这就是“竞收桂子庆丰年”的欢乐场面。(出示诗句)
(3) 让我们一起把这个欢乐的场面来读出来。
(4)一看天上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
a.出示母亲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b. 母亲快乐吗?让我们来读读原文,你有什么体会?
c. 小结:原来桂花被台风吹落后,母亲就没办法送给乡亲们了,所以要提前摇花,母亲在和乡亲们分享劳动成果的同时,也感受了一份快乐。
4.感悟思乡之情。
(1) 过渡:许多年后,作者从外地回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母亲常常说——(出示句子)
(2) 读了母亲的话,你知道了什么呀?
(3) 母亲说的仅仅是桂花吗?假如作者和母亲说:外地的水真甜,母亲会怎么说?外地的橘子真红,母亲又会怎么说?外地的人真好呢?
(4) 十多年后,作者来到国外定居,她打电话给母亲,说:外国的坏境真好,母亲会怎么说?外地的生活真好呢?
(5) 小结:是呀,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香不如家乡桂,难怪母亲常常会说——齐读。
(6) 引读: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
(7) 介绍:作者在她许多的作品中都写了童年的人和事,在她的一部作品《烟愁》里有这样一段后记——(师读)你觉得作者是个怎样的人?(重感情,爱家乡)
四、总结全文。
1.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琦君的童年生活,伴着阵阵桂花香,品味着桂花雨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我们既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也感受到了她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同学们,在我们的童年生活中一定也有许多有趣的、印象深刻的事情,让我们来个说童年趣事的活动,把你的这份美好的回忆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2.最后,我向大家推荐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鲁迅的《朝花夕拾》,这两本书都是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抒发对故乡的怀念之情的。愿你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五、布置作业:完成《语文同步探究》上《桂花雨》一课的作业。
《桂花雨》 篇十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 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4.通过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3分钟)
1、谈话导入。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桂花雨》。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了解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情地朗读课文。
(5)、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20-30分钟)
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了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我知道了“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5、我会解答(课后思考题、每课一练的题目)。(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了解课文的主内。
知道这篇文章,描写了作者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2、学生从重点词句中感受文本所蕴涵的丰富内涵。
生1:“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我体会到桂花是精致的小花,会散发着那样迷人芳香,让人快乐?)
生2:第五自然段内容中的“是件大事”,“总是缠着母亲”我体会到作者急切地盼着摇花。
生3:“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我体会到“没有不”表示“都”,“浸”字感受到桂花香不是一缕,而是空气中都散满了,人好像就浸泡在桂花的香气里。“十几家邻居”说明大家不用走出家门,就能闻到桂花香。
生4:“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句话我从“全年”感受到不光是开花季节香,人们还把桂花做成了各种食品后,整年都可以感受到桂花香;“整个村子”可以感受到,我们做的桂花糕、桂花茶,家家户户都可以分享。
生5:“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我的体会是“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有异曲同工之妙。母亲年都闻着院子里的桂花香,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丰收的喜悦,馈赠的快乐……桂花,已充盈了她生活的全部的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浸透了她的心血和汗水,乃至是母亲生命中的一部分,还有什么桂花可以和它相比呢?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母亲其实是对家乡的一种什么情怀——思乡。”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桂花雨》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