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寒衣节的节日风俗简介(新版多篇)

时间:2025-07-23 07:12:20
寒衣节的节日风俗简介(新版多篇)(全文共7985字)

[导语]寒衣节的节日风俗简介(新版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寒衣节的历史变迁 篇一

周代“祭腊日”

最早的是来源于周人的腊祭日,农历十月初一日,周天子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据《礼记·月令》记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大行奖赏抚恤。腊祭时,要以捕获的猎物为祭品,由天子依照祭祀礼仪,向天地诸神祈祷,并祭祀历代祖先。这一天,也是朝廷慰问农人,颁布新令的时间。

诗经“流火授衣”

《国风·豳风·七月》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句。农历七月以后,大火星(即心宿二)向西偏移,“知暑渐退而秋将至”。到了农历九月结束,就要添加冬天衣物,天气就要寒冷。而《七月》中记载“十月涤场,朋酒思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凹觥,万寿无疆”,则是当时农收以后,十月朔节饮宴情景。这是古代先民对天象变化和气候交替的朴素理解。

秦代“十日朝”

古语有云,“十月朔,秦岁首,送寒衣”。秦代统一全国之后,“朝贺皆自十月朔”,把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开始。《荆楚岁时记》记载,“十月朔日,黍臛,俗谓之秦岁首”,过年的节日食品,是杂以黍米的肉羹。除了食用“黍臛”,还要寄送寒衣给远方征战的将士,让他们暖暖的。因此把阴历十月初一,称为“十月朝”。秦二世而亡,但是岁首的习俗,却一直传了下来,延续到汉代。

唐代“拜墓送衣”

据资料载,唐代玄宗天宝二年秋八月,朝廷下达制诰,“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展孝思”。诏令中,把以前自行祭祀时的“诗著授衣,令存休浣”的方式,用典章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且把仲夏端午的祭祀习俗,一并转移到阴历九月一日,昭告天下执行。这一诏令沿用了春秋时期的“九月授衣”,变更了中国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但出于季节考虑,阴历十月才进入冬季,九月送衣稍嫌早了些。

宋代“十月朔”

宋代是中国文化的大繁荣时期。北方气候十月入冬,唐代九月“扫墓送衣”的习俗,进入宋代便改为十月朔日,也就是秦时的“岁首日”。宋时的十月朔日,主要习俗有三,一曰授衣、二曰祭祀、三曰开炉。

北宋学者吕希哲在著作《岁时杂记》中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皆服之以谢。……边防大帅、都漕、正任侯,皆赐锦袍。旧河北、陕西、河东转运使副无此赐。”可见,朝廷颁赐冬衣,也是按照品级发放的。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京都汴梁城中,从阴历九月下旬起,就开始售卖用以祭祀的纸扎用品,“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戏故也”,可见人们对节日的重视程度。到了阴历十月一日,书中描述,“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车马,亦如寒食节”,祭祀先人的隆重豪华,宛然是另外一个“寒食节”。这个情况到了南宋时期,也没有变化。

元代“送寒衣”

北宋时期,还没有“寒衣节”的称谓,只是在“十月朔日”有了祭祀活动。《梦粱录》记,南宋临安延续“士庶以十月节出郊扫松,祭祀坟茔”。值得一提的是,在进入南宋后,民间兴起了扫墓时焚烧衣物的行为。南宋学者周密《武林旧事》载,“十月朔,都人出郊拜墓,用棉裘褚衣之类”。可见此时焚祭的都是冬季用衣。

元代以后,才把阴历十月一日祭族上坟,直接以“送寒衣”节代称。这个情况记载在《析津志辑佚·岁纪》中,“是月,都城自一日之后,时令谓之送寒衣节。”上坟的时候不仅烧送寒衣,还要祭奠先人,清理坟茔的落叶杂草,“此一月追远之礼甚厚”。

明代“烧包袱”

燕王朱棣政变入主北京,这里就变成了全国风气潮流的领先者。此时的寒衣节,又有了新的变化。明代学者刘侗、于奕正撰写的《帝京景物略·春场》描写到,“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烧真衣服毕竟麻烦而浪费,京城的祭品店为了迎合市场,做起了专门售卖纸质“寒衣”的生意,五彩的纸质衣服上印着文字、印章,注明死者信息,就像往来阴阳两极的标准邮件。

京城民间有谚,“十月一,送寒衣”。到了寒衣节的晚上,家家户户准备夜祭,“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喊着亡者姓名将纸衣烧掉,期待他们送到亲人的关怀和温暖。无力购买的贫户,也要自己制作简陋的寒衣焚祭地下的先祖,表达一份心意。烧寒衣也有规矩,“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焚祭活动一般应当在祖茔上进行,也有在外不及返乡的,就在大路上发送寒衣,祭祀的时候,还喊逝者的名字。

清代“寒衣节”

清代由胡人入关所建,汉家传统多因循前明旧俗,寒衣节也是如此。清代学者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中写道,“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说十月朔日祭祖扫墓的仪轨与中元鬼节相同,给亡者写下家书,与五彩寒衣寒鞋一起,在家门口烧送,叫做“送寒衣”。

十月初一日,皇城民谚云,“十月一,鬼穿衣”。说是天气冷了,逝去的亲人也要有冬衣穿。所以每到阴历九月下旬,民众们都要准备送寒衣的事项,此时的祭品店各类纸作的价格也会随之加倍。另外,在祭品的品类和规模上,也更加夸张,出现了可以自己加工裁剪的“寒衣纸”,还有请纸扎师傅专门制作“皮货冬装”的。

寒衣节是什么节日 篇二

寒衣节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们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

寒衣节是为了纪念谁:孟姜女

相传,秦始皇时期江南孟家湾住着位孟员外,老夫妻相敬如宾,亲密无间,常常在后花园赋诗作画。有一年老员外在假山旁种了棵葫芦,枝蔓粗壮,叶子繁茂,有的蔓竟顺墙爬到隔壁姜家。串家姜家的蔓结了个大葫芦。到秋后,老员外对姜家说:“将葫芦剖两半,你家一半我家一半。不料葫芦里有个白胖胖十分可爱女娃娃,经协商由孟家扶养,取名孟姜女。光阴荏苒,转眼这女孩长的婷婷玉立,识书达理,年已十八岁。一天天孟姜女在花园池塘边打捞落水的扇子,恰巧被逃避徭役、躲在花园树丛里的范喜良看见。喜良是个英俊青年,孟家就招他为婿 ……此处隐藏3246个字……微隆起后像个大包子。此时将表皮弄破,会有一股白气腾出,用口撕咬外酥内软外黄里白,似一个“金包银”的糍粑拿在手里软乎乎的,但千万要注意避免烫了口舌。

饺子

洛阳有话云:“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说,十月初一这天,人们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饺子,准备供奉祖先的食品。桓台居民多是用“煎馅食”祭祖。

民间有“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的说法,来源于医圣张仲景,他看到严寒中百姓耳朵被冻坏,故用面包了驱寒药材,煮熟做成“娇耳汤”治好了百姓的耳朵。通常饺子馅料有荤有素,这种合理营养搭配,能起到进补养生的作用。除了必须的肉类和蔬菜,大蒜等调味料也能起到提高肌体抵抗力的作用。

寒衣节的节日起源

1、因先秦的迎冬礼仪脱胎而成

据《礼记·月令》记,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已经死去的人怎么受赏呢?为他们“送寒衣”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不过这种观点只能停留在推论上,因为有关汉族民间于十月初一“烧献”的记载,直到宋代才出现于文人的风土记述中,如果说寒衣节是先秦时就形成的,那就很难对这么长一段时间内的记录空白作出合理解释。所以,也有人推断寒衣节俗的形成不会早于宋代。

2、朱元璋“授衣”传说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3、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相传,秦时江南松江府孟、姜两家,种葫芦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后来,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寻到长城脚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墙里。孟姜女悲愤交加,向长城昼夜痛哭,终于感天动地,哭倒长城,露出丈夫尸骨。千百年来,这段忠贞爱情故事广为流传。

孟姜女哭倒长城八百里后,与秦始皇面对面地抗争,为夫报仇、替己出气,最后怀抱丈夫遗骨,纵身跳海殉夫。就在跳海的刹那,海上波涛澎湃,缓缓拱起两方礁石。据说海上姜女坟,海潮再大也不曾没顶。

由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烧寒衣”,早已成为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寒衣节祭祀习俗 篇五

古代,秋天新收后,为缅怀先人,祈求来年丰收,民间有祭祀祖宗的习俗,这一习俗与秋天的很多民俗节日均有联系。古人在十月初一,用黍等农作物祭祀祖先,后演变为家祭、墓祭等多种形式。现今江南部分地区,犹存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十月初一烧送寒衣,祭祀亲人的风俗,现多见于北方民间。

烧寒衣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准备供品

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进行拜祭

到了坟前,焚香点蜡,把饺子等供品摆放齐整,一家人轮番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念叨:“某某呀,你活着时辛苦操劳,死了就好好享福吧,住豪宅,开宝马,风风光光,气死阎王!”生怕亲人在阴曹地府过不上好日子。

还有的人家,在坟头划圆圈时,不忘在旁边另加个圆圈。其用意乃在救济那些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们穷极生恶,抢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寒衣节的起源 篇六

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

《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

宋代十月朔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授衣、祭祀和开炉。吕希哲《岁时杂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河南程式遗书》云:“拜坟则十月一日拜之,感霜露也”。

在冬天到来之前,群众选择向祖先“捎包袱”的方式来表达对先人的缅怀纪念之情,是中华民族“祖先崇拜”文化的表现。“烧纸”一直是平民祭奠祖先的方式,因此才会出现大批市民在街头为祖宗“烧纸钱”的现象。

商人促销伎俩 篇七

还有说法,认为“十月一烧寒衣”起源于商人的促销伎俩。

据不完全可靠消息,这个精明的商人生逢东汉,乃是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的大嫂。

这位大嫂芳名慧娘,她见蔡伦造纸有利可图,就鼓动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学造纸。蔡莫是个急性子,工夫还没学到家,就张罗着开了家造纸店,结果造出来的纸质量低劣,乏人问津,夫妻俩只好对着一屋子的废纸发愁。

眼见就得关门大吉了,慧娘灵机一动,想出了个鬼主意。

一天深夜,惊天动地的鬼哭声冲出了蔡家大院。邻居们吓得不轻,次日一早,赶紧跑过来探问究竟,这才知道慧娘昨晚暴病身亡。只见当屋一口棺材,蔡莫一边哭诉,一边烧纸。烧着烧着,棺材里忽然传出了响声,慧娘的声音在里面叫道:“开门!快开门!我回来了!”众人呆若木鸡,好半天才回过神儿来,上前打开了棺盖。只见一个女人跳出棺来,可不是慧娘是谁?

那慧娘摇头晃脑,高声唱道:“阳间钱路通四海,纸在阴间是钱财,不是丈夫把钱烧,谁肯放我回家来!”她告诉众人,她死后到了阴间,阎王发配她推磨。她拿丈夫送的纸钱买通了众小鬼,小鬼们都争着替她推磨——有钱能使鬼推磨啊!她又拿钱贿赂阎王,阎王就放她回来了。

蔡莫装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样子,说:“我没给你送钱啊!”慧娘指着燃烧的纸堆说:“那就是钱!在阴间,全靠这玩意儿换吃换喝。”蔡莫一听,马上又抱了两捆纸来烧,说是让阴间的爹娘少受点苦。

夫妻俩合演的这一出双簧,可让邻居们上了大当!众人见纸钱竟有让人死而复生的妙用,纷纷掏钱买纸去烧。一传十,十传百,不出几天,蔡莫家囤积的纸张就卖光了。由于慧娘还阳的那天是十月初一,后世的人们便都在这天上坟烧纸,祭奠死者。

这两个传说一悲一喜,道具虽有不同(一个是烧棉衣,一个是烧纸钱),却都是拿死人做文章,拨的都是人们心中那根亲情弦。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寒衣节的节日风俗简介(新版多篇)范文。

《寒衣节的节日风俗简介(新版多篇)(全文共7985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