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小石潭记教案精品多篇

时间:2025-07-07 07:12:31
小石潭记教案精品多篇(全文共6396字)

编辑:小石潭记教案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走进小石潭 ,我来说一说。 篇一

1、在幽静的小石潭边,我们都会感受到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而柳宗元在小石潭边又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

学生自读课文,句画出与作者心境有关的词语及与心境相关的有关景物描写的语句。

师:引导学生注意,文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怎么写的?体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提示:

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皆若空游无所依,目光不撤,影布石上。

石——奇,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屹为堪为岩

树——笼,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鱼——欢,依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板书,水,石,树,鱼〕

学生讨论, 师小结:小石潭——幽深冷寂,孤凄悲凉,〔板书:景物特点,幽凉冷寂〕作者感受:孤凄悲凉。〕

师:作者当时的境遇,柳宗元参与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平,试图借助出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多媒体展示:小石潭:幽深冷寂——被贬的柳宗元孤凄悲凉触景抒情,接景抒情,寓情于景,形似写景实则写情〕

2、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感受到了小石潭的幽深冷寂和柳宗元的孤凄悲凉,这时假如你就在柳宗元的身边,作为柳宗元一路去游玩的朋友,你会怎样劝慰他呢?(多媒体展示文字,走进柳宗元——柳宗元,我想对你说……)

可以引导学生用上一些励志的名句,如:有志者,事竟成。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等。

小石潭记教案 篇二

一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朗读体会,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二、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编导,编写风光片小石潭的解说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三、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 :

(一 )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学生齐读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 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 )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 )石底以出,为坻( )为屿,为嵁( )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 )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 )然不动,俶( )尔远逝。往来翕( )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 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二文言知识归类)课堂练习

1、一词多义:

潭中鱼可百许头 潭中鱼可百许头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可 许 从

不可久居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隶 而从之

心乐之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乃记之而去 乐

清 去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 我以日始出去人近似与游者相乐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2、翻译 。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心乐之

日光下澈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4、判断。

“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第二课时:

(一)、与柳宗元同游(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1 ……此处隐藏1771个字……(形容词,凄清)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2.翻译。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令人悲哀了。

3.判断。

“若”“似”“如”都可以用来表示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表示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句,哪些不是。

(1)闻水声,如鸣珮环。(是)

(2)皆若空游无所依。(是)

(3)似与游者相乐。(不是)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概括课文每段大意。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学生朗读课文,概括课文每段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本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晰。

2.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老师引导学生用精练的短语概括课文各部分内容。

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三、走进课文,品读美点

问题探讨:

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你读了文章后头脑中浮现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你能选择一个景点和大家分享吗?

示例: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既是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2.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隔篁竹,闻水声”,用“如鸣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调动读者的兴趣,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里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第3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抽背课文。

2.作者在文中有哪几种感情?

乐、忧。

二、资料助读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

三、品味《小石潭记》,与柳宗元对话

1.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找出“乐”的句子)

(1)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2)似与游者相乐。

2.深入探究,走近柳宗元。“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作者的心情却是“悄怆幽邃”。你能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解吗?

作者是被贬官到永州,不幸的遭遇令他感伤,本来想寄情于山水,遣散心中的郁闷,小石潭的美景使他惊叹不已,流连其中,得到了不少乐趣,暂时忘记了心中的痛苦,可是小石潭风景虽美却过于幽静冷清,游玩的时间一长,寒气透骨,难免触景生情,不由得忆起了自己的坎坷命运,忧郁、悲凉的心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3.两组同学进行朗读品味。(一组同学读乐的片段,一组同学读忧的片段)

4.与柳宗元对话,进一步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为题与柳宗元对话,深入体会柳宗元当时悲凉的心境。

学生分组讨论与柳宗元对话可以说些什么,怎样说才是心灵上的交流。每组选代表当堂口头作文,其他学生评价。老师给予引导鼓励。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教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小石潭记》是……(让学生补充)

2.柳宗元怀才不遇的悲凉郁闷,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那么还有哪些中国文人用文字来书写心中壮志难酬的情感?

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小石潭记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小石潭记教案精品多篇(全文共6396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