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多篇

时间:2025-07-21 07:11:19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多篇(全文共7986字)

[概述]《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一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留白”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习,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课文弄懂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重要词语意思、理解诗句包含的内容。

2、情感目标: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深情悟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关于长征的照片、电影片段制作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简介长征知识

1、播放录相,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简介律诗及相关长征知识,让学生汇报交流收集的长征知识

【设计意图】学生对长征知识较陌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拉近与历史的距离。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意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未成曲调先有情”,既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热情,又为接受长征精神的洗礼作铺垫。

二、讲读结合,引导学生感知诗意

1、播放范读录音,掌握好韵律

2、汇报生字词自学情况,评比自学标兵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自学字词的能力,汇报的过程显现学生动手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组织语言处理信息能力,汇报的过程也是自学方法交流的过程。

2、配乐让学生仿读,读正确读流利

3、默读体会诗的结构特点

【设计意图】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教现成的知识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让学生自己选读,自主合作,循文探究,利用诗文中总分结构,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抓住“万水千山”总述句,让学生分头研读,分组讨论。体会如何“难”,但红军战士又怎么“等闲”

①选取哪些山?怎么难,但红军眼里怎样?

②选取哪些水?怎么难,但红军面前又如何?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基础是文本,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深入研读思考,自由地讨论交流,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语言的领悟释放出来,实现师生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

三、反复诵读,体会英勇无畏

1、出示插图,结合诗文进一步理解诗义。

2、抓住自己感受深的情节畅谈体会。

3、引导学生读书深情,诵出豪情。

4、最后一句作者的愉悦心情和你一样吗?

四、适当拓展,推荐爱国读物

1、长征故事你已经读过的有哪些?

2、推荐如《丰碑》《草地夜行》等读物。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

五、联系实际,激励攻坚克难

1、生活中也会通过这样的“山”“水”,结合生活说一说。

2、怎样才能培养自己的长征精神呢?如何学会排除万难?

【设计意图】由生活步入教材,再由教材迈向生活,教材只是个例子,让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观,把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能力情感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长征精神的洗礼。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二

一、根据注音书写词语

1.wēi yí________                       2.páng bó________

二、给加粗的字注音

三、根据上句填下句或根据下句填上句

1.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__。

2.更喜岷山千里雪,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

4.________________,大渡桥横铁索寒。

四、翻译“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读《七律  长征》,回答文后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                 逶迤——

磅礴——                 云崖——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6.默写一首毛泽东描绘长征的其他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处隐藏3846个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毛泽东写的这首长征就是按照七律的格式来写的,全诗共8行4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是一个知识点,请大家在书上做上标注。

二、预习展示  初学交流

1、七律的格式大家都了解了,那本课的生词你会读吗?

①谁来领读

②读的真准确,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解释重点词义:逶迤、磅礴、云崖

三、初读全诗  整体感知

1、好,生词大家掌握了。接下来,让我们到诗中去感受诗歌的魅力,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2、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请你来!

你读的很通顺,节奏掌握的也很准确,读诗呀,讲究平长仄短,停而不断,听我来读首联(师范读),谁来像老师这样读读全诗。

3、这样一读,我们就体会到了七律诗的韵味,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4、那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在这首诗中,哪一句概括了全诗的主要内容?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等闲"什么意思?那这句诗的意思是?(生说)

请大家再看首联,诗中有两个字写出了长征的真实情况,是什么(远、难),读读首联,有多远?(万水千山)这是一个虚词,他指的是红军长征中翻过一座座山,跨过一条条河,我们再看看137页的资料袋,它详细地介绍了"万水千山"(出示路线图)

5、二万五千里,如果把这条路线拉直,那就相当于跨越了半个地球呀!所以长征,我们用诗中的三个字概括真是"远征难"(板书:远征难)。

6、那红军是如何看待这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呢?"只等闲"(板书:只等闲)。

把跨越万水千山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等闲小事,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呀?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怕困难)

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不怕困难的勇气,(齐读首联)

四、小组交流  精读文本

纵观全诗,你还从哪些诗句中看出红军把艰难险阻当做平平常常的事?

1、学生交流颔联,并说说诗意

点拨:这个同学很会学习,通过结合注释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五岭的图片)大家看这就是五岭群山,它纵横四省,绵延千里,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逶迤)。如果让你跨越这样的五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预设:可能会肚子饿、路不好走、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师:可在红军眼里这连绵起伏的五岭却是细小的波浪。

师:(出示乌蒙山的图片)这是乌蒙山,它海拔3000米以上,比两个泰山加起来还要高,而且悬崖峭壁,山势险峻,用诗中的一个词说那就是(磅礴),可在红军眼里这高大磅礴的乌蒙山却是(脚下的小泥球)。

那颔联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呢?(预设:比喻、对比)

师:还有一种修辞手法,那就是夸张。夸张可夸大,比如燕山雪花大如席。也可夸小,把五岭夸小成细浪……这一句巧妙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这也正是毛泽东诗词的艺术魅力。

让我们男女生合作读一下这一句,(男蓝女红)。

通过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不怕困难)让我们一起再来读(齐读颔联)

2、学生交流颈联,并说说诗义

①师:刚才这个同学的表述中有一个地方不太准确,谁听出来了?(灵活处理)暖不仅仅是天气暖,寒也不仅仅是铁索寒冷,那这一暖一寒究竟意指的'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巧渡金沙江"这一段资料,(出示课件:1935年5月,金沙江沿岸悬崖峭壁,敌人重兵把守并扬言:一只鸟也休想飞过!我军巧施妙计,利用7只小船和37名船工,神不知鬼不觉地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就夺取了敌军阵地。)

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回想我军不费一枪一炮巧渡金沙江时,你心情如何?(激动 喜悦)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暖。让我们一起读出内心的感受来。(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③大家看,结合背景资料能帮助我们把诗读懂、读透。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插入微视频:(红军过泸定桥的时候年,当时的敌人为了阻止红军前进,抽去了桥上所有的木板,只剩下13根铁索,这些铁索长103米,高30多米,更为惊险的是,红军的头顶上有敌人的枪林弹雨,脚下还有水流湍急的大渡河。所以过大渡河这一段路程,我们经常用"飞夺泸定桥"来形容当时惊心动魄的场景。)

你能从中理解"寒"字所蕴含的情感了吗?

④是呀!这是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写成的一句诗呀(生读这半句)这也是毛主席缅怀战友的一句诗呀(生②读这半句)

两场战役、两种心情,一暖一寒,两种感叹,让我们再来齐读颈联。

3、交流尾联。抓关键词、谈体会。

补充:过雪山的故事:长征苦,最苦是雪山草地。提到雪山,几乎每一位经历过长征的人,都用了一个"苦"字。92岁的张绍全至今记得很清楚,"来自南方的红军战士身着破烂的单衣,布满血泡的脚上缠着干树皮……""实在冷得不行,大家就人靠人挤在一起。继续行军时,总有一些战友冻得再也不能起来。

师: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战士们伤的伤,死的死,翻越这样的雪山喜从何来呀!(提问)

师:翻越了岷山,长征的胜利就近在眼前,指日可待了。红军战士们历经无数艰难坎坷,枪林弹雨,终于看到成功的曙光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

②此处"更喜"这个词更让我们体会到红军什么样的精神?积极乐观(板书)

③是啊,看见了雪山,就如同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就如同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于是坚强的信念,坚定的决心全都化为一句话:齐读尾联。

五、学以致用 感悟精神

1、面对千难万险,红军的回答是"只等闲",他们的表情是"尽开颜"。由此同学们想想,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办?(请2-3位学生回答)

2、一首诗、一段历史,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难万险,包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学习长征,不仅仅是在回顾一段历史,更要铭记长征精神给予我们的力量和启迪!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再次感受一下毛泽东诗歌的魅力吧。齐读全诗。

3、作为诗人,毛泽东一生写过100多首诗,在诗中看不到"小桥流水"、"莺歌燕舞";看不到愁思哀绪,看到的是"气壮山河"、"豪迈情怀",看到的是浩然磅礴之气。(出示:《清平乐。六盘山》)这是在长征翻过最后一座山写下的《清平乐。六盘山》,请大家齐读一下。课后请大家积极搜索毛泽东的诗词。口语交际课中,我们将进行毛泽东诗词朗诵活动。

板书:        25 七律  长征

25 七律  长征

长征难  五岭 细浪     不怕困难

乌蒙 泥丸

金沙 暖

大渡 寒

只等闲               积极乐观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多篇范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多篇(全文共7986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